春节了,常常是三代甚至四代同堂。
每每遇见如此的聚会,假如稍将自己剥离出来,都能看到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年代的困惑中,用我们的方法,去理解别人,也尝试让别人理解自己,想要适应年代,也期望被年代和气地对待。
而目前依旧活跃的三代企业家,又是什么样的? 40年代生人 几个月前有两张照片在朋友圈里被刷屏。
任正非和宗庆后都是很成功的商人,也处在七十多大岁数该享受的年龄,不只仍然拼在企业营运管理的第一线,还在生活上严苛对待自己,把艰苦朴素当做一个标志。
这可能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企业家特征。
任正非和宗庆后都出生在二战结束前后。
他们的青春期,又是在文化大革命如此的岁月中败坏的。
宗庆后十多大岁数的时候,被下放到东海的一个岛上做搬运工。
那时,他早上从岛的东面背一根非常大的木头,晚上运到岛的西面,手上都是被木头擦破的血迹,如此一天能赚一角钱。
后来他回到杭州顶替他母亲在校办工厂的工作,还踩着三轮车到小学门口去卖笔记本、卖饮料。
直到42岁,他创办了我们的企业娃哈哈,后来三次成为中国首富。
任正非也是43岁在深圳创办了一个很小的、五万块起家的贸易公司,后来进步成为全球最具价值企业排名推荐的第50位华为。
正是由于这类历程,让这一代的企业家有三个特征: ①他们身上有狼性,是狼图腾的崇拜者,觉得年代一直将他们抛弃,很不容易抓到的机会,必须要像狼一样扑上去,不可以流失任何可能; ②他们年轻的时候,被纪律练习长大,他们是一群集体主义者,很反对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; ③他们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只为了一件事,就是要把企业做好,可以为了事业牺牲私人时间、牺牲健康、牺牲家庭牺牲所有所有;也以这个标准需要别人你是跟着我打仗的人,你也应该牺牲你的时间、你的家庭,牺牲你的所有。
他们的生活,被商业、被事业、被资金烙上了很大的痕迹。
60年代生人 60后这一代人,比任正非和宗庆后要幸运得多。
他们没吃过战乱的苦,没因大革命被年代抛弃,他们在自己盛年的时候四十岁左右就拥有了很大的财富。
中国今天排在前两千位的有钱人中,非常大一部分都是60后。
但,当他们正处盛年,也获得了很大财富的时候,这个国家发生了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产业转型。
这类成功的企业家忽然发觉,他们跟不上网络了,甚至他们对汽车行业的理解、对母婴行业的理解、对电机行业的理解、对服饰行业的理解已经落后了,他们没勇气和体力继续战斗。
目前很多60后企业家,舍弃转型而进入投资界,却成为当今中国舆论界的批判标本脱实入虚。
就是原本在实体企业中的经营者,今天离开了战场,做了一个逃兵,把我们的钱从实体经济中抽离出来,放到了资本市场中。
不停有人质问,当如此的人愈加多,中国的实体经济是否会倒坍?那些钱又是否会变为虚拟的泡沫? 其实,我并不这么看。
我感觉中国的每个传统行业是否会转型升级,重点在于这个行业中,有没出现那些有能力有魄力完成转型升级的年轻一代企业家。
而他们需要有背后的支持。
正是60后企业家,把现金的一部分拿来购买生产线,通过购买出租的方法,反哺于中国的实体经济。
所以中国实体经济在将来几年,也会完成一次很大规模的世代替换。
那些听得到炮响的战场,会让给八零后九零后青年。
80年代生人 近期几年,八零后青年常常有一个很骄傲的身份,叫连续创业人士。
有一个八零后小林,进入到一家创业公司,五年后这家企业就上市了。
上市后过了几年,他就把股票卖掉去做另外一个行业。
他的父亲老林,也是一个企业家是一个典型的50后企业家他就很不理解我们的儿子。
他感觉儿子很不容易把企业做好、送到美国上市,为何不把这家几十亿市值的公司,做到几百亿、几千亿,做到更大? 八零后小林对他说:我已经不感兴趣了,我计划去干另外一件我喜欢的事情。
这就是今天八零后的存活情况。
他们的创业一方面跟资金有关系,但更大的程度上是跟兴趣有关系。
而且这个兴趣不可能是从一而终的兴趣。
他们也不觉得,他们一生中所有些时间,都需要向任先生、宗先生如此,全部投入于我们的事业。
他们想把我们的时间,更多地推荐给我们的家庭,推荐给我们的业余生活,推荐给我们的一直在改变的兴趣喜好。
三个不一样的年代,三种企业家不一样的生活。
不了解哪一代企业家更幸运,大家只不过有幸,成为年代的察看者,成为他们的见证人。